易读生活 国学 连载1:中华传统文化将走向何方?(读书古训略释)

连载1:中华传统文化将走向何方?(读书古训略释)

昨天的节日活动给人留下两大印象,一是场面;二是动情;场面震撼,感动人心!中国发展到今天的确不容易,更令人值得骄傲。然而,一个民族要成就真正的振兴,并保证持续性发展,则必须依靠其深远的文化底蕴,以及前赴后继的传承与弘扬。

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,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,中国人富了,但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,尤其传统国学知识,可谓一代不如一代。倘若再不重视,20-30年后,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剩下多少呢?由此可见,文化复兴成为当下最为迫切之任务与使命。

读书方式与种类有很多,而大方向应该把重点放在传统文化领域,原因国学中蕴藏着无限智慧,一个人的幸福,一个家庭的昌盛,一个国家的振兴,皆离不开这些知识,正所谓“天意难明,夫復何言!”。

尚书-洪范认为:富居五福之首。道理很简单,因为有了钱,人就不一定要为了谋生而奔波,并可倾全力去读自己爱读的书,去研究自己爱研究的学问。如今中国人有钱了,是否更应该多读书,多作学术上的研究与突破呢!以下分享读书古训十一条,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感悟与启发。

道家

读书古训十一条释

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主要源于儒释道三家的融合,儒家主张中庸;道家提倡无为;佛家崇尚中道。虽然三者在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,但大方向却是如出一辙。下面通过古训来了解一下各家对读书学习之观点见解。

01
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;已而为知者,殆而已矣…(庄子-养生主)

释:庄子在养生主篇,开首即语:我的生命有限,而知识则无限,以有限的生命,去求无限的知识,只有殆弊!而仍以为这样做是对的,就无药可救了。

02

平生五千卷,一字不救饥。(苏轼-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)

释:平生读了五千卷书,到了穷饿的时候,没有一个字有用,完全不能救我的饥饿。

03

垂死初闻道,平生误信书。(苏轼-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复和答之)

释:老了,快将去世,然后开始明白道理,这是由于平时误以为书本的东西是对的,读书多了,反而被书本的道理所误。

04

人生识字忧患始,姓名粗记可以休。(苏轼诗-石苍舒醉墨堂)

释:苏轼诗云:“人生开始识字,就开始多了忧患,何必识那样多字呢?勉强可以写自己的姓名就足够了”。

以上四条古训,引录道家庄子与文学家苏轼的言论,其观点皆不推崇读书求学。庄子原主张返璞归真,游刃于出入世之间,故不追求那些变化的道理与事物。而苏轼当时处于党祸中,备受压迫,险些连性命都断送了,所以牢骚满腹写出诗句。

如说读书求学,反对者则莫如老子,道德经云:“绝学无忧”,意思是不去求学就无忧了,最好无知无识。庄子亦有此意,庄子在应帝王篇说:“日凿一窍,七日而浑沌死”。因为浑沌无窍,无眼耳口鼻七窍,才能成为中央之帝。

一凿通其七窍,浑沌就死了,原因有窍便有思有为,无窍则无思无为;有思有为就会有学、有追求、有知识,如是则死矣,此与老子“绝学无忧”同矣。难道先辈圣人们皆不提倡读书学知识吗?

儒家

读书古训十一条

道家认为“绝学无忧”,但儒家却持不同意见,相对而言,较道家积极很多。看上去两者互相矛盾,但事实上并不矛盾。究竟其义该如何理解,儒道两家观点应如何运用呢?

01

学则不固(论语-学而)

释:孔子说:“一个人肯去学习,就不会顽固,不会固步自封”;又说:“君子不可轻浮,轻浮则无威,就学也不坚固”。

02

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(论语-季氏)

释:一个人到了不明白事理的时候,还不去学习,这样此人就是下等人。

03

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(论语-宪问)

释:孔子说:“古人求学是为了自己进德修业,不是为炫耀自己;今人求学不是为了自己进德修心,而是为了向人炫耀”。

04
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(论语-公治长)

释:聪敏而又好求学问,向低下于自己的人求知识,亦不为羞耻。即使职位、学识都比自己低的人,也要请向求学,而不以为羞耻,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,这是孔子的意思。

05

玉不琢不成器,人不学不知道(礼记-学记)

释:一件璞玉不经过雕琢,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;一个人不经过求学,就不能明白道理,也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。

06

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(论语-子张)

释:孔子的学生子夏说:“博广自己的学识,诚意力行所学的道,急切地追求自己未达到的知识,思考自己切身力行的道是否合理,这样就得到[仁]的境界,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”。读者注意!儒家修为的最高境界是“仁”,此与佛家思想相同。

07

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,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(礼记-中庸)

释:人家一学便会,自己愚钝,但努力学一百遍也能学会的;人家学十次就会了,自己学够一千次,终也能学会的。若果能够这样做,自己虽然愚钝,但终于变得聪明了。按宋朝儒家程子与朱子等理论家,他们一致主张力学力行,诚敬求知,乃可将人的气质改变,愚者可以变聪明,恶者可以变为善。

以上七项古训,皆极力主张求学,这是孔子及儒家的学说主张,所引录者皆为儒家经典,比如论语、礼记、学记等。道家与儒家对此问题,彼此的意见相左,其实这是一阴一阳,一正一反的太极原理。其实道家、儒家同出一源,只是道路不同,而归趣则一,此乃天道也。

道家与儒家皆了解天人之际,不过儒家贵阳而阴贱,道家反之,则贵阴而阳贱。作为中国思想,二者都不可忽略,少了“道”或欠了“儒”,便不成太极,不成中国思想,不识天人之际。对读书求学如此,对其它各类问题皆如此。

不过作严格划分,论人际关系宜尚儒家,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,则宜尚道家。读书属于人际关系,尤其在古代,读书明理,以人伦为主,故谈到读书求学,应以儒家之说为主导。

历史以来都有学校的存在,形成一种固有的意识形态:“不读书是不对的,不求学是不对的,学而不专心诚意,不身体力行也是不对的”。人类之所以能脱离野蛮时代,乃由于有文化,文化发展越高,人类智慧就越高,科学就越发达。

不过当发展到极限时,大有归真返璞的可能,道家早就看到此点,而道家竟然参透了就去做,且提早去做,故其所为每每让人难以理解,难以接受,其实道家也是手握真理的。

谈论至此,我们大致明白道家的无学观点,道家往往走在最前面,已经洞悉“绝学无忧”(知识发展到极限,需要返璞归真)的大自然法则。由此可见,我们看问题、做事情,必须儒家与道家二者兼融,既要勤奋求学、进取修德,又不能过度执着于学问与知识。

而且不妨再融入精进、放下、法移等佛家思想,可谓儒释道三者齐全也,中国思想圆满矣。

未完待续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易读生活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iabs.com/15275.html

作者: admin

看看能不能走进这道门?小测一下你是否也能成为奇人

己亥年甲戌九月五行事业/婚恋/学业运势分析

发表回复

返回顶部